不懂得体育的校长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由:admin 发布于:2024-05-18 分类:心声写照 阅读:59 评论:0

近日,我校在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中捷报频传:继不久前体育学院舞龙队代表湖南省摘得全运会首金后,运动健儿们又在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中力克群雄,喜获男女团体总分第一、女子团体总分第一佳绩。由此我想到体育之于大学的重要意义。

◆ ◆ ◆ ◆ ◆

体育,顾名思义,就指身体的教育(当然,身体不只是肉体,同时也是精神与心灵)。在中国,体育一词始见于1904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1905年的《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在西方,体育一词被译作Physical Education。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于1762年在《爱弥尔》一书中就用“体育”来界定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可见,“体育”一词的最初意义即指一种身体教育,源自于一种教育形式,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

如果往前追溯,我们还会发现,自从有了教育,也就有了体育,体育始终贯穿在教育活动当中。在古希腊,不管是斯巴达式的教育还是雅典式的教育,学生都要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体育的教育,苏格拉底甚至将体育摆在了教育的首位。在中国,比苏格拉底更早些时候,孔子就倡导礼乐射御数“六艺”教育,其中的射与御都属于体育的范围。由此可见,体育是有着与教育一样悠久的历史的。

体育不仅伴随了人类教育的历史,甚至还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公认的三次人类文明的高峰与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高度的关联。一是古希腊文明,它勃兴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二是曾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它是近代第一次现代化的代表,催生了户外运动;三是知识经济的代表——美国,在第二次现代化的过程中,将竞技运动职业化、商业化推到极致同时催生了休闲体育”。可以说,人类从森林走向城市,从野蛮走向文明,体育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尤其到了现代,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育化方式和生活方式,体育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显性体现,还是一个人生命活力的集中展示。

不懂得体育的校长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教学楼)

我们常说,民族复兴的关键在教育。如果没有教育,尤其是没有高等教育,一个国家就会失去精神高地,一个社会就会失去资源支撑,一种文明就会失去创新动力。当代大学不仅为科学技术和文化繁荣提供基础理论和思想资源,而且往往是科技进步、文明昌盛和社会进步的直接策源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的焦点和中心,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

对于大学自身而言,为实现这一使命,它在越来越专业化、综合化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朝通识教育的方向演进。而通识教育所要求的正是知识选择、事实辨析与价值判断的能力与素质。然而,无论是知识选择力,还是事实辨析力,或者价值判断力,都离不开一个健全的、完整的主体,就好比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在《教育漫话》一书中的“绅士”。洛克从培养绅士出发,将教育内容分为健康、精神和学问三个部分,因此,他所说的“绅士”就是指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精神和高深的学问的人。这也正如民国时期吴蕴瑞(1892-1976)和袁敦礼(1895-1968)合著的《体育原理》所论述的那样:“心身不可分之为二,即教育之方法,亦不能划分何者为身体活动,何者为精神活动。盖身体之活动同时即为精神之活动,无不含有身体之成分也。”因此,大学体育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的选择力、辨析力和判断力,还要锻炼其健康的体魄、强壮的身体和健全的心智,这些均是通识教育的应有之义。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大学体育教育必须更新理念,从学生的主观愿望出发,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体育课程,提供更为科学的体育知识,满足学生更为多元的体育需求,在学生研习体育的过程中,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体育的技能,养成享受体育的生活理念,最终将这些体育理念和生活方式扩大到全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100多年前,南开大学创始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校长提出:“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我的理解是,一个校长,他必须重视体育,不重视体育的校长不会是称职的校长,不懂得体育的校长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任何一所大学的校长都必须高度重视体育,重视体育的学科建设、科研研究和人才培养,其中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大学可以通过组建自己的运动队,培育有优势的运动项目,开展同水平的体育竞赛,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从而构筑一个完备的体育教育体系。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馆)

围绕这个体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想无非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会学生运动技能。掌握运动技能是参与体育的前提。大学体育既包括体育专业教育,也包括体育通识教育。我认为比较理想的体育教育目标是,无论是专业教育,还是通识教育,都能够让学生掌握若干能够陪伴他们终身的运动技能。二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兴趣就将是鼓舞并维持其终身体育的动力源,很难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运动趣味却能够持之以恒地参与和享受体育。呵护好学习的这一兴趣,除了组织一些竞技比赛以外,还要加强体育类学生俱乐部和社团的建设,通过运动项目和兴趣社团这样的形式将学生团结在一起,互相激励和鼓舞。三是使学生形成运动的习惯。一旦有了浓郁的兴趣,自然而然的,体育就会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一。他们不仅可以参与体育,而且还可以欣赏体育,消费体育了,从而使体育运动成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四是引导学生养成体育精神。体育关心的不只是掌握知识、增强体质、提高技能、获得金牌,而应关注人的需要、情感、意志、个性、生命和生活等。正如柏拉图曾经说过的那样,体育旨在塑造一种高贵的精神,因为“人们从事身体锻炼,可以净化灵魂,获得道德上的提升,在本质上是接受教育”。我们的体育教育就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勇敢、自信、拼搏和协作等高贵的体育精神。

来源 | 湖南师大新闻网

编辑 | 张超群

不懂得体育的校长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家

审核 | 李瀚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
二维码